期刊
  出版年
  关键词
结果中检索 Open Search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喜马拉雅旱獭生态学研究进展
蒋可, 熊浩明, 靳海晓, 田富彰, 李伟, 魏有文, 马英, 何建, 苏晓东, 米宝玉
摘要40)   HTML    PDF (657KB)(173)   
喜马拉雅旱獭是青藏高原的特有物种,是其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维持鼠疫自然疫源地生态平衡具有重要作用。而旱獭的分布,受气候、土壤、植被等地理环境因素的影响,进而决定着鼠疫自然疫源地及其动物鼠疫流行风险的分布和变化,即地理景观要素与鼠疫主要宿主动物的分布对鼠疫自然疫源地分布区域具有决定作用。目前,喜马拉雅旱獭的生态学研究已有大量报道,该文从喜马拉雅旱獭生态学特点、洞穴特征、栖息地的生境特征等方面,总结了国内外的研究现状,以期提高对喜马拉雅旱獭生态学的认识,进而推动生态学在鼠疫防制中的应用。
2024, 35 (1): 121-127.    doi: 10.11853/j.issn.1003.8280.2024.01.022
安徽省金寨县2013-2022年斑疹伤寒流行特征分析
丁俊飞, 管鹏程, 李伟
摘要168)   HTML    PDF (825KB)(247)   
目的 通过分析安徽省金寨县近10年斑疹伤寒流行特征,为科学防控斑疹伤寒提供依据。 方法 病例资料来自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2013-2022年金寨县斑疹伤寒病例报告数据特征进行系统分析。定性资料用率或构成比表述,采用 χ 2检验对其指标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 2013-2022年,金寨县斑疹伤寒报告病例426例,年均发病率8.23/10万,无死亡病例报告;4-9月(春夏季)为发病高峰,发病数占报告病例总数的85.68%(365/426);女性发病率高于男性,男女性别比为0.62∶1,不同性别发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 2=30.878, P<0.001);60~<70岁年龄组发病率最高(256.67/10万);职业分布以农民为主(93.90%);23个乡镇中22个有病例报告。 结论 斑疹伤寒病例在金寨县分布广泛,以农民发病为主,中老年人群高发,发病具有明显的性别差异和季节性。需加强重点地区、高危人群的疾病监测和防控工作。
2023, 34 (6): 767-771. DOI: 10.11853/j.issn.1003.8280.2023.06.011
青海省三江源地区1958-2021年人间鼠疫流行特征分析
蒋可, 熊浩明, 田富彰, 何多龙, 张爱萍, 杨建国, 李翔, 郭文涛, 李伟
摘要78)      PDF (1475KB)(674)   
目的 针对鼠疫防控中出现的新特点,分析青海省三江源地区1958-2021年人间鼠疫流行状况和特征,为制定切合实际的鼠疫防制对策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收集青海省地方病预防控制所人间鼠疫病例数据库中三江源地区的病例资料,应用Excel 2010、SPSS 26.0与ArcMap 10.2软件及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三江源地区人间鼠疫疫情的年际变化与流行趋势、季节分布、地区分布、人群分布、传染源及传播途径和病例分型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 青海省三江源地区在1958-2021年共发生人间鼠疫90起,报告病例253例,死亡138例,病死率为54.55%(138/253)。所有病例中男性164例,女性89例;除去年龄不详的4例病例,在其余249例病例中,16~30岁的青壮年占比最多,为39.76%(99/249);民族以藏族居多,为205例;职业分布以牧民为主,占总病例数的80.20%。人间鼠疫在5-11月发生,其中8月为高发期;64年间三江源地区以玉树藏族自治州人间鼠疫最为严重,所辖曲麻莱县、玉树市和囊谦县分别发生人间鼠疫15起48例、15起41例、12起37例;首发病例主要由剥食等途径接触旱獭感染而引起,其次为蚤叮咬;首发病例的鼠疫病型仍以腺鼠疫为主(71例);所有病例中以肺鼠疫患者最多,为161例(原发性128例,继发性33例)。 结论 青海省三江源地区的人间鼠疫疫情依然严峻,需要采取各项防控措施,从而有效控制人间鼠疫的发生和流行。
2022, 33 (6): 838-842. DOI: 10.11853/j.issn.1003.8280.2022.06.014
四川省首起登革热本地传播疫情登革病毒全基因组特征及溯源分析
冯玉亮, 林世华, 潘明, 曹一鸥, 李伟
摘要263)      PDF (1064KB)(653)   
目的 对2019年四川省发生的首起本地传播登革热疫情中检出的登革病毒进行全基因组测序,分析病毒分子生物学特征并探讨其可能的来源。 方法 对实时荧光定量PCR(RT-qPCR)检测为阳性的本地病例标本提取核酸并扩增全基因组序列和测序,测序后进行同源性、系统进化分析和变异分析。 结果 通过基因扩增和序列测定获得1株病毒全基因组序列和2株包括E基因的全基因组部分序列,全基因组序列全长10 706 bp,编码3 393个氨基酸;同源性和系统进化分析显示,本次疫情流行株与2019年我国广州市分离株、2019年广州市分离的柬埔寨输入株、2019年云南省分离株、2017年越南分离株以及2016年新加坡分离株的同源性较高,系统进化属于同一分支;与登革1型原型株相比本次流行株散在分布有589个核苷酸变异和64个氨基酸突变,但影响毒力的主要氨基酸位点没有改变。 结论 2019年四川省首起登革热本地暴发疫情可能由柬埔寨输入病例引起,其病原体为登革1型病毒基因Ⅰ型;本次四川省流行株的毒力相关基因没有明显改变,但其在某些相关区域发生点突变的生物学意义有待进一步研究。
2022, 33 (2): 239-244. DOI: 10.11853/j.issn.1003.8280.2022.02.014
四川省新龙县鼠疫耶尔森菌差异区段分型研究
祁腾, 梁莹, 杨军, 罗隆泽, 李帆, 汪立茂, 李伟
摘要286)      PDF (914KB)(899)   
目的 对四川省新龙县分离的鼠疫耶尔森菌(鼠疫菌)开展差异区段(DFR)分型研究,为鼠疫研究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选取新龙县和其他5个鼠疫县分离的鼠疫菌16株,按鼠疫菌DFR分型方法,使用23个DFR和pMT1的扩增引物,对被试菌株DNA进行PCR扩增,采用BioNumerics 6.6软件进行分型,确定新龙县鼠疫菌DFR基因型。 结果 石渠县鼠疫菌菌株聚为第1类,为Genomovar14型;新龙县鼠疫菌DFR基因型与德格、巴塘、理塘、雅江县相同,聚为第2类,均为Genomovar05型。 结论 新龙县分离到的鼠疫菌基因型为Genomovar05型,新龙县鼠疫自然疫源地属于青藏高原喜马拉雅旱獭鼠疫自然疫源地的一部分。
2018, 29 (5): 442-444.    doi: 10.11853/j.issn.1003.8280.2018.05.005
新疆地区58株鼠疫耶尔森菌规律聚集的间隔短回文重复位点多态性分析
贺金荣, 张渝疆, 王宇萌, 蔡虹, 张志凯, 李伟, 梁莹
摘要388)      PDF (1031KB)(953)   
目的 了解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新疆)鼠疫耶尔森菌(鼠疫菌)规律聚集的间隔短回文重复(CRISPR)位点的遗传多态性,对菌株进行基因分型。 方法 利用PCR技术对分离自新疆的58株鼠疫菌的基因组DNA进行扩增,测定扩增产物的核酸序列,分析各菌株CRISPR位点的间区序列种类和排列情况,应用Bionumerics软件制作聚类图,确定菌株基因型。 结果 共鉴定42个间区序列和23种间区序列阵列,58株鼠疫菌分为16个基因型,即基因3型、8型、11型和16型,主要分布在新疆乌恰县、和田地区、尼勒克和玛纳斯县;基因7型的鼠疫菌全部分离自新疆准噶尔盆地大沙鼠及其体表寄生蚤;其他型别的鼠疫菌则主要分布在新疆北天山和准噶尔盆地。 结论 新疆地区的鼠疫菌CRISPR位点遗传多态性较高,不同基因型的鼠疫菌地理分布有明显的区域性特征。
2017, 28 (3): 233-237.    doi: 10.11853/j.issn.1003.8280.2017.03.009
西藏自治区2009-2011年鼠疫耶尔森菌分离株的生化特征
赵宏群, 占堆, 阮水良, 蔡虹, 海荣, 李伟, 梁莹
摘要304)      PDF (371KB)(724)   

目的 通过对2009-2011年分离的鼠疫耶尔森菌(鼠疫菌)进行生化特征鉴定,及时掌握西藏地区鼠疫菌的遗传变异情况。方法 采用传统的糖醇酵解实验和硝酸盐还原实验,将2009-2011年分离自西藏自治区的111株鼠疫菌接种在新鲜配制的生化反应管内,28 ℃培养14 d,每天观察并记录反应管中培养基的颜色变化情况。结果 111株被测菌株均可还原硝酸盐并酵解甘油,但均不能酵解鼠李糖;有9株菌阿拉伯糖代谢阳性,其中6株来自那曲地区,3株来自藏南谷地;其余102株菌阿拉伯糖代谢结果为阴性。结论 被试菌均为古典型鼠疫菌,分离自藏北高原那曲地区的鼠疫菌均为青藏高原生态型菌株;分离自藏南谷地的鼠疫菌绝大部分属于冈底斯山生态型,且有3株表现出青藏高原生态型菌株特征,需进一步应用分子生物学方法对其遗传标记进行深入分析。

2017, 28 (2): 175-176.    doi: 10.11853/j.issn.1003.8280.2017.02.021
陕西省不同地区德国小蠊抗药性调查
吕文, 晁国刚, 皇甫晓中, 卜向举, 李伟玲, 杨俊峰, 霍丽霞, 孙养信
摘要344)      PDF (471KB)(702)   

目的 了解陕西省咸阳、渭南、铜川、汉中和安康市德国小蠊抗药性情况,指导科学合理的使用杀虫剂。方法 药膜接触法。用丙酮将原药配制成一定浓度的稀释液,将2.5 ml稀释液均匀涂抹在500 ml透明广口瓶内壁,待丙酮挥发后测试德国小蠊雄性成虫的击倒情况,并与实验室标准试虫比较。结果 陕西省5个地区德国小蠊对乙酰甲胺磷、敌敌畏、氯氰菊酯、高效氯氰菊酯、溴氰菊酯和残杀威的抗性系数分别为1.08~3.69、1.04~4.10、1.30~9.69、1.77~5.40、1.67~4.05和1.28~9.74倍。结论 5个地区德国小蠊对6种杀虫剂均产生了不同程度的抗药性。应科学、合理使用杀虫剂,延缓德国小蠊抗药性增长。

2015, 26 (4): 391-393.    doi: 10.11853/j.issn.1003.4692.2015.04.016
四川省巴塘县首次分离鼠疫菌的遗传学特征
梁莹, 汪立茂, 骆孝志, 赵宏群, 蔡虹, 李伟
摘要292)      PDF (1231KB)(893)   

目的 了解分离自四川省巴塘县的首株鼠疫菌的生态型和分子生物学特征,为因地制宜制定鼠疫防制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将传统的鼠疫菌生化表型鉴定方法和多位点可变数目串联重复序列分析(MLVA)的分型方法相结合,确定巴塘县鼠疫菌株的型别,并进行溯源分析。结果 四川省巴塘县鼠疫菌株能够酵解甘油、阿拉伯糖和麦芽糖,且具有硝酸盐还原能力,但不能酵解鼠李糖,符合青藏高原生态型鼠疫菌的表型特征;MLVA型别与分离自青海省和西藏自治区的青藏高原生态型鼠疫菌相同。结论 四川省巴塘县鼠疫菌的生态型为青藏高原型,与该菌株亲缘关系最近的鼠疫菌在青海省和西藏自治区均有分布。巴塘县是一个新发现的青藏高原喜马拉雅旱獭型鼠疫自然疫源地。

2015, 26 (3): 258-261.    doi: 10.11853/j.issn.1003.4692.2015.03.010
一种区分田鼠型与非田鼠型鼠疫耶尔森菌的PCR-RFLP方法
郑霄, 夏连续, 海荣, 张志凯, 蔡虹, 尤鑫, 平静, 李伟
摘要310)      PDF (944KB)(766)   

目的 建立一种快速区分鉴别田鼠型与非田鼠型鼠疫耶尔森菌(鼠疫菌)的分子分型方法。方法 设计特异引物对93株不同来源、不同生物型鼠疫菌的天冬氨酸酶基因(aspA)进行PCR扩增,用限制性内切酶Hpy CH4Ⅳ对扩增产物进行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RFLP)分析;直接测序法检测aspA基因多态性。结果 aspA基因扩增产物经Hpy CH4Ⅳ酶切后呈现2种基因型:田鼠型鼠疫菌(38株)均为101、126 bp 2个条带;非田鼠型鼠疫菌(55株)均为227 bp单一条带。测序结果证实酶切识别位点发生突变导致带型差异。结论 初步建立了鼠疫菌PCR-RFLP(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法aspA基因分型方案,通过Hpy CH4Ⅳ酶切带型差异区分高毒力的非田鼠型菌株与低毒力的田鼠型菌株,适用于疫源地流行病学调查。

2014, 25 (6): 489-491.    doi: 10.11853/j.issn.1003.4692.2014.06.001
一种区分田鼠型与非田鼠型鼠疫耶尔森菌的PCR-RFLP方法
郑霄,夏连续,海荣,张志凯,蔡虹,尤鑫,平静,李伟
摘要226)      PDF (413KB)(647)   
目的 建立一种快速区分鉴别田鼠型与非田鼠型鼠疫耶尔森菌(鼠疫菌)的分子分型方法。 方法 设计特异引物对93株不同来源、不同生物型鼠疫菌的天冬氨酸酶基因(aspA)进行PCR扩增,用限制性内切酶Hpy CH4Ⅳ对扩增产物进行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RFLP)分析;直接测序法检测aspA基因多态性。 结果 aspA基因扩增产物经Hpy CH4Ⅳ酶切后呈现2种基因型:田鼠型鼠疫菌(38株)均为101、126 bp 2个条带;非田鼠型鼠疫菌(55株)均为227 bp单一条带。测序结果证实酶切识别位点发生突变导致带型差异。 结论 初步建立了鼠疫菌PCR?RFLP(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法aspA基因分型方案,通过Hpy CH4Ⅳ酶切带型差异区分高毒力的非田鼠型菌株与低毒力的田鼠型菌株,适用于疫源地流行病学调查。
2014, 25 (6): 489-491.    doi: 10.11853/j.issn.1003.4692.2014.06.001
陕西省鼠疫自然疫源地新纪录鼠种的鉴定
安翠红, 陈宝宝, 范锁平, 孙养信, 李伟华, 鲁亮, 李贵昌
摘要831)      PDF (1474KB)(883)   
目的 对陕西省鼠疫疫源地定边县鼠疫监测中新纪录鼠种进行分类鉴定。 方法 运用形态学方法及DNA条形码技术进行鉴定分析。 结果 体长120~140 mm,体重41.75~71.58 g,颅全长<32 mm,尾长超过体长1/3,全身灰褐色,腹面沙黄色;线粒体细胞色素C氧化酶Ⅰ亚基基因序列与其他地区东方田鼠标本种内遗传距离最大为1%。 结论 定边县鼠疫疫区鄂尔多斯高原荒漠草原南部边缘地带盐碱滩地中捕获的田鼠标本,经形态鉴定及DNA条形码比对确定为东方田鼠。首次在陕西省定边县鼠疫自然疫源地记录东方田鼠,为进一步在该地区进行病媒、鼠疫及相关疾病监测提供了基础依据。
2012, 23 (4): 306-309.
云南省维西县碧罗雪山周边地带医学革螨生态位研究
任天广,郭宪国,李伟,吴滇,王乔花
摘要1074)      PDF (692KB)(850)   

目的 应用现代生态学中生态位的理论和方法,对云南省维西县碧罗雪山周边地带11种医学革螨在39种小兽宿主资源上的生态位宽度和生态位重叠进行研究。方法 生态位宽度用Levins模型测定;生态位重叠用Colwell?Futuyma 模型测定,并在此基础上用系统聚类分析进行生态位重叠群的划分。结果 (1)11种革螨中,互助真厉螨及巴氏下盾螨的生态位最宽,分别为0.1067和0.1044,特氏厉螨及三峡血革螨的生态位最窄,分别为0.0390和0.0365;(2)特氏厉螨与土尔克厉螨的种群分布相似性及金氏厉螨、橄形血革螨与巴氏下盾螨的种群分布相似性大。结论 生态位宽度可以作为评价革螨宿主特异性的定量指标,革螨种群分布的相似性与其宿主的相似性程度有着很大的关系,并受其动物分类学远近的影响。

2010, 21 (2): 117-120.
通化市的蜚蠊侵害现状及防治对策
李伟1,卢晶1,王勇渤2
摘要529)      PDF (256KB)(806)   
2009, 20 (4): 386-.
云南省维西县碧罗雪山周边地带医学革螨群落相似性及分类研究
任天广, 吴滇, 李伟, 郭宪国, 王乔花
摘要1103)      PDF (353KB)(918)   

【摘要】 目的 了解云南省维西县碧罗雪山周边地带医学革螨群落之间的相似性及移行规律,并对其进行数量分析。方法 系统聚类分析。结果 在所捕获的1560只小兽中,中华姬鼠、大绒鼠、北社鼠、齐氏姬鼠、大林姬鼠、褐家鼠及黄胸鼠的优势螨种分别为景东厉螨(Dr=41.32)、金氏厉螨(Dr=41.87)、特氏厉螨及土尔克厉螨(Dr=63.51,Dr=24.78)、特氏厉螨、互助真厉螨及金氏厉螨(Dr=18.82,Dr=14.11,Dr =11.76)、互助真厉螨、景东厉螨及橄形血革螨(Dr=25.00,Dr=23.61,Dr=16.67)、柏氏禽刺螨(Dr=71.73)、柏氏禽刺螨(Dr=98.82)。系统聚类显示,齐氏姬鼠、大林姬鼠及中华姬鼠之间的群落相似性大,褐家鼠与黄胸鼠的群落相似性很大。结论 小兽在动物分类上的关系越近,其体表革螨群落相似程度越高,小兽宿主的生境分布对其体表寄生革螨群落类型也有一定的影响。

2009, 20 (2): 142-144.
云南省维西县碧罗雪山周边地带医学革螨生态学调查
任天广, 郭宪国, 李伟, 吴滇, 王乔花
摘要1106)      PDF (657KB)(869)   

【摘要】 目的 了解云南省维西县碧罗雪山周边地带医学革螨的生态学特征。方法 选择云南省维西县碧罗雪山周边地带为调查点,用鼠笼(夹)加食饵诱捕小型哺乳动物(小兽),“全捕法”采集其体表全部革螨。革螨群落结构用丰富度(S)、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均匀度(J′)及优势指数(C′) 描述。革螨的空间分布格局用分布型指数中的扩散系数(C)、Cassie指数(CA)、丛生指数(I)及聚块指数(m*/m)测定。结果 在捕获的40种1560只小兽体表采集到35种革螨,未确定的革螨种类为8种。物种丰富度及生物多样性很高。优势革螨为特氏厉螨、金氏厉螨、景东厉螨、土尔克厉螨、柏氏禽刺螨。优势种地位突出,5种优势种革螨在小兽体表的分布均表现聚集型分布格局,其生活史时期除柏氏禽刺螨(37.25%)外,其余4种均以雌成虫为主(96.84%、87.94%、92.78%、95.77%),幼虫及若虫比例较低(柏氏禽刺螨的若虫比例为54.51%),雌虫比例均大于其相应的雄虫比例。结论 云南省维西县碧罗雪山周边地带医学革螨物种丰富,生物多样性高,群落结构复杂,其在宿主体表的寄生呈高度聚集性。

2009, 20 (1): 38-41.
猪链球菌2型的粘附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李伟(综述);徐建国(审校)
摘要495)      PDF (265KB)(800)   
猪链球菌2型是重要的人畜共患病病原,在世界范围内广泛流行,可以引起人感染猪链球菌病暴发流行。猪链球菌2型粘附能力是细菌毒力作用的一个重要表现。猪链球菌2型的粘附过程是细菌和上皮细胞以及组织相互作用的过程,其中纤连蛋白结合蛋白和纤连蛋白的结合介导细菌粘附到宿主细胞上。另外猪链球菌2型还与巨噬细胞相互作用,荚膜对粘附也产生影响。
云南省北部金沙江流域小兽体表恙螨群落的研究
石武祥1;郭宪国1;董文鸽1;王衡1;李伟2;陈红云3;骆斌1
摘要1151)      PDF (1262KB)(798)   
目的 研究云南省北部金沙江流域小兽体表恙螨的群落结构。方法 选择云南省北部金沙江流域的巧家、绥江两县的农舍、农田、灌木丛和森林4种生态环境诱捕小兽,选择小兽耳窝和臀部作为恙螨固定采集部位,用镊子采集全部恙螨,70%乙醇固定,Hoyer液封片后于显微镜下鉴定虫种。用群落生态学方法计算群落结构、多样性和相似性指数。结果 共捕获小兽302只,经分类鉴定隶属3目7科13属16种。共采集恙螨4550只,经分类鉴定隶属3亚科12属63种,优势种为攸氏无前恙螨、微板无前恙螨、小板纤恙螨、中华纤恙螨、西盟合轮恙螨和乡野纤恙螨,占恙螨总数的78.40%。在6种主要小兽中,有4种小兽体表恙螨群落的物种丰富度超过10,最高达32;有4种小兽体表恙螨群落的多样性指数超过1,最高达2.5732。不同生境同一种小兽体表寄生恙螨群落相似性指数都>0.9。结论 云南省北部金沙江流域小兽体表恙螨群落结构比较复杂,种类多,生物多样性较高。
野栖树鼩的蠕虫感染
申丽洁;李伟
摘要890)      PDF (1731KB)(656)   
目的 了解野栖树鼩体内常见的寄生蠕虫种类,为实验研究、驯化和人工饲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野外捕捉树鼩,解剖、检查有无蠕虫感染。结果 捕获135只树鼩,7只树鼩感染肝毛细线虫、旋毛虫或膜壳绦虫,感染率分别为1.48%、1.48%和2.22%。结论 野栖树鼩存在多种蠕虫感染,在实验研究中应加以重视。
应用荧光定量PCR检测环境样品中鼠疫耶尔森菌
李伟;海荣;俞东征;张志凯;蔡虹;张建华
摘要1074)      PDF (163KB)(705)   
目的应用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PCR)法检测土壤和动物脏器中鼠疫耶尔森菌,评价并优选环境样品目标核酸的纯化方法。方法应用TaqMan荧光定量PCR技术,以鼠疫耶尔森菌 placaf1hms引物、探针为指标,比较不同种从土壤和脏器中纯化鼠疫耶尔森菌核酸的方法。结果应用NaI-Glassmilk方法及荧光定量PCR检测土壤中的鼠疫菌,检出底限为10 4拷贝/g土壤(pla),从染疫动物脾脏、肝脏标本中也能敏感检出鼠疫菌。结论荧光定量PCR方法和NaI裂解Glassmilk制备模板联合应用可灵敏特异地从土壤和动物脏器中检测鼠疫耶尔森菌。
云南省大理小型哺乳动物种类的调查
申丽洁1;罗志勇2;李伟1
摘要1098)      PDF (2655KB)(580)   
目的调查云南省大理小型哺乳动物的种类。方法2000~2003年对云南省大理小型哺乳动物种类和分布进行了调查。结果捕获小型哺乳动物2268只,初步查明的种类有24种,隶属3目6科13属,以啮齿动物为主。结论大理小型哺乳动物种类丰富,至少17种小兽与多种动物源性疾病的传播有关
云南大理吸虱昆虫调查初报
王晶1;郭宪国1.3;钱体军1;郭利军1;董文鸽1;张励2;马志敏2;李伟1
摘要886)      PDF (1614KB)(687)   
目的初步了解云南大理吸虱种类分布状况。方法用鼠笼加食饵诱捕小型哺乳动物(小兽)宿主,用全捕法采集其体表的全部吸虱。吸虱经过常规逐级脱水、透明、干燥处理、制成玻片标本后于显微镜下逐一鉴定。结果从各种生境捕获啮齿目、食虫目、攀目等小型哺乳动物(小兽)22种636只,采集吸虱8051只,经分类鉴定,隶属4科5属14种。多数小兽宿主体表仅采获吸虱1~2种,少数宿主有3~4种。各小兽宿主体表吸虱群落简单,物种丰富度和生物多样性均很低,大多数优势虱种的相对优势度很高,优势种地位突出。结论小兽体表吸虱种类单一,物种多样性低,多数吸虱的宿主特异性较高。
大理市小型哺乳动物种群分布的研究
申丽洁1;李伟1;罗志勇2;李正红3;高川3;杨文斌3;李亮叶3
摘要1504)      PDF (89KB)(700)   
目的调查大理市小型哺乳动物种群的分布。方法选择调查点,采用捕鼠笼、捕鼠夹和电子捕鼠器等工具捕捉野外和室内的小型哺乳动物,鉴定其种类。结果以哀牢山捕获小兽种类最多为20种,野外以齐氏姬鼠、大绒鼠和中华姬鼠为常见种,室内仅捕获褐家鼠;苍山捕获小兽15种,野外以斯氏家鼠、中缅树鼠句和齐氏姬鼠为常见种,室内为褐家鼠;凤仪捕获小兽10种,以斯氏家鼠、齐氏姬鼠和中缅树鼠句为野外常见种,黄胸鼠和褐家鼠为室内常见种;湾桥捕获小兽10种,野外常见种为齐氏姬鼠和大绒鼠,室内优势种为褐家鼠。结论大理市不同调查点小型哺乳动物种群分布有差别。
云南大理市小型哺乳动物种群结构的研究
申丽洁1;李伟1;罗志勇2;钱体军1
摘要1012)      PDF (87KB)(679)   
目的:研究云南省大理市小兽类种群结构。方法:2000年10月至2002月5月,在不同生境采用捕鼠笼、鼠夹、电子捕鼠器等工具捕捉小兽,研究小兽种群结构。结果:捕获小兽3目6科13属23种,共1132只。室外生境捕获小兽3目23种,以齐氏姬鼠和大绒鼠为常见种,分别占27.38%和16.15%。室内生境捕获小兽2目3种,褐家鼠为优势种,占72.20%,黄胸鼠次之,为27.41%。结论:室内、室外生境小兽的种群结构有很大差别。
大连市街道的蜚蠊综合防制研究
齐福菊1; 刘文珍2; 柳万厚2; 李伟2; 车从新3
摘要459)      PDF (46KB)(593)   
湖南省肾综合征出血热灭活疫苗免疫效果及免疫策略研究
龙清忠1; 李伟1; 郭绶衡1; 戴德芳1; 黄佑山2; 周军和3; 唐高术1; 陈文胜1; 刘运芝1; 杨光耀3; 李雄伟2
摘要1185)      PDF (175KB)(636)   
我省是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高发省,近年来年发病7000多例,90%以上的县、市、区都有疫情报告。为此,我们选择姬鼠型疫区,使用兰州生物制品研究所研制的鼠脑纯化HFRSⅠ型灭活疫苗进行了免疫效果观察,共观察8333人(接种者4081人),证实免疫反应率较低(3.19%),未出现异常反应;全程免疫2周后荧光抗体阳转率达83.67%,但中和抗体阳转率仅为31.4%,且两者的GMT都很低,分别为31.45和6.86;隐性感染者接种后未出现异常反应;经过一个流行高峰的观察,该苗近期流行病学效果较好,疫苗保护率达100%。但远期流行病学效果尚有待进一步观察。
中国肾综合征出血热疫苗免疫效果评价和免疫策略研究
陈化新1; 叶克龙2; 张家驹3; 罗兆庄4; 胡美娇5; 张遵宝6; 赵铁镪7; 夏建华8; 姜克俭3; 朱凤才9; 龙清忠10; 宋干11; 刘文雪12; 朱智勇8; 王华1; 童政2; 吴扬生9; 俞永新12; 周燕平3; 李伟10; 张平均5; 王福兴13
摘要1168)      PDF (400KB)(539)   
1993~1994年对中国试生产的肾综合征出血热沙鼠肾细胞Ⅰ型灭活疫苗(上海生研所和天元公司),乳鼠脑纯化Ⅰ型灭活疫苗(兰州生研所)和地鼠肾细胞Ⅱ型灭活疫苗(长春生研所),在疫区现场进行了人群接种、安全性观察和血清学、流行病学近期效果考核。结果:3种疫苗安全性皆较好,上海沙鼠苗、天元沙鼠苗、鼠脑苗和地鼠苗中强反应率分别为0.56%、0.03%、3.26%、1.57%。3种疫苗3针全程免疫后14天,中和抗体阳转率地鼠苗为78.78%,上海沙鼠苗为58.64%,天元沙鼠苗为70.00%,鼠脑苗为51.09%;荧光抗体阳转率地鼠苗为82.64%,上海沙鼠苗为93.69%,天元沙鼠苗为83.33%,鼠脑苗为84.27%。3种疫苗近期流行病学防病效果均较好,保护率地鼠苗为97.63%,上海沙鼠苗为94.07%,天元沙鼠苗为100.00%,鼠脑苗为96.00%。
查鼠粪法应用于城市灭鼠效果考核的评价
王军建; 陈立奇; 罗运光; 李伟
摘要411)      PDF (661KB)(541)   
湖南省城市灭鼠达标和巩固技术报告
王军建; 王国良; 陈立奇; 罗运光; 李伟
摘要456)      PDF (1374KB)(512)   
湖南西南部高山牧场不同环境对沼泽田鼠密度影响的探讨
王军建1; 杨和平1; 李伟1; 解力得2
摘要1101)      PDF (1259KB)(638)   
本文就高山牧场不同环境沼泽田鼠密度影响进行了初步探讨。结果表明:人工牧场原生植物越多,鼠密发越廊(r=0.885 P<0.01);牧场植物越高,鼠密度也越高(r=0.829 P<0.01);结构疏松土壤鼠密度亦高,如沙质土与粘质土或翻耕地与未垦地比较,鼠密度均以前者较高;梯耕地鼠密度显著高于全耕地(t=7.192 P<0.01)。作者认为,上述结果与沼泽田鼠生物学特性有关,即:高株牧草地适合其隐蔽和营巢,疏松土壤便于其掘洞和取食,梯耕地垂直面为其创造了营洞环境。据此,提出了合理开发利用草山和种植矮株良种牧草的建议。